一张张精美的卡片,你能想象的到是一位7旬老人亲手制作的吗?而且,你能想象的到这位老人患有帕金森病9年了吗?说起帕金森病,你能想到的是不是手抖脚颤,运动迟缓?而这位老人却自如地用iPad设计出了这些精美的卡片。
—— 患者何XX
77岁的何阿姨,2009年因走路不利缓,行动迟缓,到医院就诊怀疑是帕金森病,因没有手脚震颤的症状,何阿姨没有吃药。后来,何姨去了新加坡的女儿家,每年也都会回广州住一段时间。2012年,何姨发现自己写字时手抖,写的字要么很大,要么总是越写越小。这次在广州的医院终于确诊是帕金森病,需要终身服药。治疗10个月后,何姨又回了新加坡。
何姨退休前是广州市聋哑人学校的老师,退休后开始学习计算机,虽然明知帕金森病没有特效药,还是通过上网或发动亲戚朋友找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信息,甚至联系加入一些临床试验,积极面对病魔。
2016年,何姨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,还不慎摔倒了几次,腿肿的像猪蹄,一直在新加坡自费治疗。由于新加坡的治疗费用太高,下半年她便回到广州治疗,开启了经常“广州一日游”的生活。
“在广州市区看病真难,我住在洛溪,每次都是早上天没亮,坐第一班车到中山医去看病,人实在太多了,看完都是下午了。邻居问我去干什么,我一说广州一日游,她们便知道我是去看病了。”后来,何阿姨听朋友介绍祈福医院环境好,设备好,不用排队,就果断将医疗定点在了祈福医院。
自2017年5月在祈福医院第一次住院治疗后,这是何姨第三次入住祈福医院。这次是因为头晕、动作迟缓,行动不便,什么都做不了而到祈福医院新成立的康复中心治疗。入院后,康复中心的燕铁斌教授、张中平主任、陈向阳副主任查房时认真分析病情,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,主管医生许秀耐心向她解释治疗方案,康复治疗师李医生一边做,一边为她讲中医知识。这些都让何姨很感动。
“这儿的医生都是带着微笑服务,让人对治疗充满信心,心情也好,不像其它地方的医生那样急躁,问多两句都不高兴。他们尊重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,很耐心地给我做解释,解除我的思想顾虑。”住院前,何姨曾出现两次腹痛现象,担心胃肠有问题。住院时再次出现肚子痛,超声科的医生反复在疼痛位置进行检查,没有发现肿块,最终确诊为神经痉挛。
“现在我头不晕了,住院期间手也没抖过。我知道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愈,每回治疗后能有所好转,改善生活质量,我就很满足了。”出院前,何姨利用自己和家人拍的一些照片和小视频制作了一辑精美的卡片,发给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,向他们表达她的感激之情。
新成立的康复中心包括康复门诊和康复病区两部分。门诊设有针灸、推拿、康复三个诊疗区及多个大型康复治疗区。病区设有神经康复专科、肌骨康复专科、老年康复专科等等,收治神经系统疾病、骨创伤及外科疾病、亚健康及其他疾病人群。
另外,中心还设有康复治疗部,包括PT(物理治疗)组、OT(作业治疗)组、ST(语言和吞咽治疗)组、针灸组、推拿组、营养组及即将开设的辅助器具组等。康复治疗部除承担本科室的门诊、病区的治疗外,还会由不同治疗组成员组成团队“进驻”各临床科室提供服务。
康复中心目前共有医护人员79名,由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理事、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燕铁斌教授任学科带头人。燕铁斌教授为中山大学康复治疗学系副主任,曾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,是国际知名的康复专家。